当前位置:学院网站>> 信息公开网>> 纪检监察>>正文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作者:办公室┆点击: 4806次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2016〕3号)和《关于开展2020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赣教职成字〔2020〕23号)等文件精神,学院认真开展自评自查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面提高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学校认真开展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自查工作。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办学基础能力
1.学校概况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的新能源专业学院。学院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城市”、“世界太阳能之都”、“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 江西省新余市。2008年1月在原江西中山电子计算机专修学院的基础上升格为高职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2014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
学院现有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28.81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总数450人,专任教师252人。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56人,有博士12人,硕士82人,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76.1%。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光伏材料技术教学团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学团队”、“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教学团队”。校内实验实训场所6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5个;图书馆藏书80万册。
学校现有8个教学二级学院(部),学科专业32个,其中以新能源光伏材料、光伏发电为主导的专业11个,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为主导的专业7个,以建筑工程与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专业4个,以经济管理为主导的专业8个,已经形成了以新能源产业技术各门类专业为特色优势,以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专业群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到目前为止,与我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相关新能源企业有62余家,这些企业为我院学生的顶岗实训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勤学善思、苦练笃行”的学风,“博学善教、爱生奉献”的教风,“严谨、创新”的校风和“科学、务实、厚德、创新”的校训,以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办学成绩,得到各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被江西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扶贫开发办评定为“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江西省自考办评定为“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助学单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于“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江西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2018年11月27日以“享全球智慧,创教育未来”为主题的“回响中国”腾讯网2018年度教育盛典,学校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创就业典范高校”。2019年被江西省民政厅授予“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级”单位、江西省民宗局授予“江西省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
2.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学校收入包括举办者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拨付的民办高校专项发展资金)、学生奖助学金、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其他收入等部分。学校2017~2019年办学经费收入得到逐年递增。2018年学校开办资金在江西省民政厅变更完成登记备案,由1100万元变更为1.13亿元。2019年学校注册资金由1.13亿元增资为2亿元,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3.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注重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和育人质量的持续提高,积极适应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淘汰陈旧设备、购置新设备等途径,不断改善专业仪器设备以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截至2019年9月,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4569.0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8284.8元 ,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完全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硬件需要。
4.教学辅助行政办公用房
学校占地面533336m²,总建筑面积280000m²,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36570 m²,按照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5515人计算,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约24.76m²。
5.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为目标,以数字智慧校园为向导,不断优化网络教学及办公环境,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宣传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接入互联网出口宽300Mbps,校园主干网带宽100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250台,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座位数3617个,网络信息点数2000个,数字资源总量22GB,部分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移动和电信网络遍及校园,学生在公寓或机房内可高速上网。同时移动和电信的WLAN和4G无线宽带网覆盖校园,移动式笔记本电脑在校园内可无线高速上网,共享网络资源。学校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涵盖校内食堂、图书馆、多媒体数字阅览室、校园超市、校园门禁考勤等。初步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
6.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建立太阳能光伏材料、新能源风光互补、光伏发电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建筑与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经济管理综合实训等十大实验实训基地。为了培养更多的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学校充分整合部分技术精湛、技能过硬的教师在各自教学和技能训练领域中的优质资源,以现代学徒制为模式,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使命,建立了3个大师工作室:即顾吉仁大师工作室(智能制造方向)、张学焕大师工作室(新能源风光互补方向)、杨永新大师工作室(机械加工领域),致力于打造一个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至2019年8月,学院共建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62个,教学工位数2764个。校外实训基地105个,2018年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721人时。截止2019年9月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637人时.此外,学校还与江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余市新能源开发与应用大中型企业、西北、华北、华东等新能源开发与应用大中型企业和江西赣江新区等4大开发区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广大学生技能训能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第二部分  “双师”队伍建设
1.师资概况
现有教职工总数450人,专任教师252人。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56人,有博士12人,硕士82人,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76.1%。有2名省级教学名师。生师比为17:1。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制定了《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采取脱产下企业实践,寒暑假下企业实践,兼职下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选派了42名教师到上饶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3.继续推进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2017年4月至今,学校共引进39名副高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教授11名,博士7名),有12名本科学历的教师考取了国内高校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硕士学位的教师考取了国内高校博士研究生,有4名教师考取了泰国博仁大学脱产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
学校严格按照新余市级“高层次人才”认定文件要求,组织申报并认定了省级领军人才1人,市级领军人才4人。
2018年12月21-23日,根据集团的要求,学校派30位老师到南昌理工学院参加“建设中国大学金课”、“产教融合与专业认证共同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OBE理念下的课程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流程与案例剖析”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学习”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对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等增强了信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组织170余人开展了“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职称申报专题培训”,选派17名教师去高校或重点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6.1%。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队伍成效显著
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学校充分发挥新余市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优势,积极与新能源行业、企业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或生产第一线技术能手来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根据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制定了校外兼职教师聘用、管理与考核办法。目前有45名兼职教师参与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其中中级职称以上占比75.4%,2018学年企业兼职教师共完成1917学时教学任务。
第三部分  专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学校依据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按照“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突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应用特色”的总体思路,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新余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设置特色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各门类专业为特色优势,以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护理等一系列专业群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其中以光伏材料工程、光伏发电技术为主导的专业12个,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智能制造技术为主导的专业6个,以建筑工程与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专业4个,以经济管理为主导的专业11个,以护理学院为主导的专业1个。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评定为为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不断完善HBL 人才模式培养,即在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内完成技能储备和技能提升阶段课程,由学校教师根据企业标准授课,并确保考核合格;第四学期进入产学研创新创业基地,由专家教授、工程师带领完成项目实训阶段课程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完成教学培养及考评工作;第五、六学期进入各项目组或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积累行业和实践工作经验。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企业推荐学生对口就业。践行教学做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此过程中学校加大与行业合作办学的投入,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等合作办学共计15.86万元,2018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等合作办学共计12.84万元,2019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等合作办学共计13.4863万元,确保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有序运行。
2.学校出台技能竞赛举措,技能竞赛体系初步形成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工作,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思想,构建了一套“校级-省级-国家级”完整的竞赛体系,将竞赛内化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出能力导向,加强学生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竞争力,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制定了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学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制定了《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大幅度提高奖励金额,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成立技能竞赛兴趣小组。学校建立了数学建模小组、工程图学小组、电子技术小组等各种技能竞赛兴趣小组,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三是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认真分解岗位工作流程和知识、能力要素,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调整,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素质拓展三个方面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推进参观见习、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采用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边讲边做,边学边练,教、学、做一体,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四是成立学生社团。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组建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书画协会、棋艺协会、球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众多大学生社团组织,充实大学生业余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展示青春风采,提高综合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近三年来,学校有278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42人,团体一等奖34人;个人二等奖55人,团体二等奖31人;个人三等奖38人,团体三等奖50人。有329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江西省各类技能大赛获得个人特等奖8人;个人一等奖39人,团体一等奖4人;个人二等奖102人,团体二等奖21人;个人三等奖99人,团体三等奖29人。顾吉仁CAD/CAM技能大赛工作室被评为新余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江西省教育厅等12部门《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深入开展,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基地。坚持把现代学徒制和校企深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作为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健全机制,创新举措,成效显著。2017年上半年,我校先后浙江鸿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瑞晶能源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到五个二级学院,输送学生达1000多人。2018年上半年组建了5个现代学徒试点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联合培养。光伏材料学院与上饶晶科新能源公司,机电工程学院与吉利汽车集团公司,光伏建筑与设计学院与新余市建筑设计院、新余市测绘局签订了订单班和委托培养协议。2019年 4月,我校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携手谋发展,产教融合创双赢”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共同体成立大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组建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班,为我校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拉开了大幕。同时我校与新余瑞安、上饶晶科、浙江吉利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行“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课程建设
一是推动课程改革。根据学校出台并启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对二级学院立项的课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管理、教学互动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内容的可行性等方面对进行了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动手可操作性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取得了初步效果。二是积极打造“金课”。根据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发《关于开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航企教字〔2018〕12号)文件通知,学校《关于开展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自查自纠活动的方案》,教务处制定了金课水课的评定标准,各二级学院根据方案要求先教师自评,院部评审上交教务处,教务处会同督导室对教师的评审结果进行再次审核,认真打造金课的建设,淘汰水课,力争打造货真价实的“金课”,淘汰滥竽充数的“水客”,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校内实验实训要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按照学校、系部及专业群(大类)三个层级统一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基地跨学系、跨专业共享使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完善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部分  学生发展
(一)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2019年10月14日下发的“《关于印发2019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情况通报的通知》(赣教就字[2019]7号)”文件,经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核定,截止2019年9月1日,我校2019届高职毕业生1792人中,实现就业人数1563人,初次就业率为87.22%,高于全省82所具有专科毕业生院校初次平均就业率(81.79%)的5.43个百分点,位于该类院校就业率第一行列。
1. 2017-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呈增长趋势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下发的“赣教就字[2019]7号、赣教就字[2018]8号、赣教就[2017]6号”文件精神,我校2017届—2019届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226人、1640人、1792人,经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核查,截止当年的8月31日止,实现初次就业人数分别是990人、1395人、1563人,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0.75%、85.06%、87.22%,由此可见,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现增长趋势。
2017—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对比
2. 2017-2019届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趋势上升
根据2017—2019年省就业办组织我校三届毕业生在省就业办委托第三方设定的网上调研,并由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注:调研截止时间为2017、2018年的7月15日,2019年为7月5日),我校2017届—2019届首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990位、1395位、1563位,选择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分别是733位、1100位、1325位,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在民营企业的就业率分别为74.04%、78.85%、84.77%。由此可见,2017-2019届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趋势上升较快。这也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因为新能源类企业多数分布在民营企业行列)和我校人才培养特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同时也符合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2017—2019届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率对比
3. 2017—2019届毕业生工作岗位仍以技术技能型岗位为主
根据2017—2019年省就业办组织我校三届毕业生在省就业办委托第三方设定的网上调研,并由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注:调研截止时间为2017、2018年的7月15日,2019年为7月5日),我校2017届—2019届首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见表:
2017-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分布
就业岗位
2017届比例
2018届比例
2019届比例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26.87%
26.95%
33.85%
商业和服务人员
25.56%
29.25%
28.60%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32.42%
17.99%
14.84%
其他人员
2.53%
17.56%
13.95%
其他岗位
12.62%
8.25%
8.76%
总计
100%
100%
100%
由此可见,我校2017—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属于技能型岗位)和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属于技术型岗位)岗位为主,这两项足以说明我校仍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符合我校职业院校办学特点,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4.2017-2019届毕业生月薪呈增长态势
根据2017—2019年省就业办组织我校三届毕业生在省就业办委托第三方设定的网上调研,并由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注:调研截止时间为2017、2018年的7月15日,2019年为7月5日),我校2017届—2019届首次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月薪在4001—5000元的区间(取中位数4500元/月),占比分别为19.66%、28.02%、48.70%。由此可见,我校三届毕业生月薪4500元的增长趋势大幅度提升,2019届4500元/月的占比数比2017届的增加了144%,比2018届的增加了73%,这也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不断提升。
2017—2019届毕业生月薪4500元比例
5.毕业生留赣就业率比上届增长约5个百分点
我校2019届初次实现就业的1563位毕业生中,留在本省就业人数为344人,留赣就业率为22.01%(即344/1563=22.01%),比2018届毕业生的留赣就业率16.77%(即234/1395=16.77%)高出5.24个百分点。见图11。
我校2019届毕业生在赣初次就业率为19.20%(即344/1792=19.20%),比2018届(毕业生人数1640人)的留赣就业率14.27%(即234/1640=14.27%)高出4.93%。这充分说明江西省政府推出的“留赣就业”政策在发挥作用,也说明江西省企业活力在不断增强。
2018年与2019年留赣就业率对比
6.八成以上毕业生对就业综合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根据省就业办提供的调研数据结果,参与就业现状满意有效的1166份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对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的人数分别161人、205人、607人,占比分别为13.81%、17.58%、52.06%,满意或基本满意人数为973人,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为83.45%。感到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169人、24人,占比分别是14.49%、2.06%,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率为16.55%。
2019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二)学生取得专业资格证书情况

学校秉持“科学、求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秉持“精业、敬业”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为社会输送了1320名光伏材料、光伏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风力发电、经济管理等相关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充分肯定。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85.11%,为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224人。2018年为社会输送了1640名光伏材料、光伏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风力发电、经济管理等相关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充分肯定。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86.42%,为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为936人。2019年为社会人员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电工、钳工、汽车维修工、焊工、制冷工、车工、铣工、架子工等1165人。与新余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合作,培训低压电工作业、焊工作业、高处作业等特种作业操作上岗证649人。 组织全国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培训356人,与新余市民政局合作,培训退役士兵开展汽车应用与维修(新能源方向)、新能源技术利用、维修电工培训14人。与新余市教育局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1071人。   

第五部分  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设置
学校依据战略思维,科学谋划,按照“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突出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应用特色”的总体思路,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新余市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设置特色专业,确立了以新能源产业技术各门类专业为特色优势,以经济管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一系列专业群并重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其中以光伏材料工程、光伏发电技术为主导的专业12个,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智能制造技术为主导的专业6个,以建筑工程与工业设计为主导的专业4个,以经济管理为主导的专业11个,以护理学院为主导的专业1个。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评定为为省级骨干专业。
2.科研工作
近三年来,获教育部应用型课程改革项目2项,申报江西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育厅教改课题4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4个,省教育厅科技项目6个、规划课题2个,省科技厅自然科学项目5个,新余市科学技术课题立项4项,新型实用专利42项;教师在国家出版的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2篇。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第十六批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的决定》(赣教高字〔2019〕33号)文件决定,我校邓晓阳教授和顾吉仁副教授等同志申报的《三主体、三平台、三课堂——创客型工匠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省级教学成果研究项目获第十六批江西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该奖项在学校办学史上的历史性突破,也标志着学校科研和教研水平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
3.开展特色服务
学校经新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了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每年为社会提供下岗职工、退伍军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服务。2018年学校组织了低压电工作业、高处作业、NTI三种特种作业、退伍军人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共五种社会培训服务,保质保量完成了培训任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新余市社保局和培训人员的一致认可。
六、问题与展望
虽然,近年来学院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师队伍结构还要继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进一步优化。科研队伍建设还要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2.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三年来,在新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快速提升,基础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1+X证书试点制度还有一定差距,教学设施设备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需要深度推进。
2、未来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推进,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把学校建设成全国一流的应用型高等职业院校,为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
窗体底端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
                                                                                                                                                 2020年9月25日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20年).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