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网站>> 新闻信息网>> 学院要闻>>正文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教授莅临学校作《迎接第一个100年 中国的深空探测》主题学术讲座

作者:杨文┆点击: 1944次

         201919日下午,当代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开创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教授莅临学校作《迎接第一个100  中国的深空探测》主题学术讲座。南昌理工学院荣誉校长理事长邱小林、副理事长张子光、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鹗、学校党委书记黄国钧、党委副书记、校长邓晓阳,党委副书记陈晓红、党委委员、副校长罗学渭、张爱森、廖晓云、张向东,与全校各处(室)、院部中层干部、师生代表300余人一起聆听了讲座。校长邓晓阳主持讲座。

     

      讲座上,欧阳自远院士从人类的月亮情结、未来火星探测谈起,以全新的视角带领大家认识真实的月球、火星。他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图片、数据等第一手资料,详细讲述了人类的月球梦、国际空间探测进展、中国探月及探索火星工程,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软着陆、太阳系探测中国要飞得更远的国家嫦娥工程进展和最新成果。

      欧阳自远院士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并辅以大量难得一见的研究数据和精彩图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国科学家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崇高的爱国精神以及丰富的人文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为大家诠释了一位年过八旬的科学家的“中国探月梦”,令现场听众深受鼓舞和感动,掌声一次次响起,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学校讲座现场的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欧阳自远院士的讲学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前沿的科学问题,也深刻体会到我国近几十年来在科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要向欧阳自远院士学习,学习心无旁骛的治学精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新余市市委副书记曾萍在现场讲座结束后会见了欧阳自远院士。

      新余市政府副市长陈文华、市教育局局长胡少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陈山、市科协主席龙生仁、市科协副主席林爱红参加会见活动。

      会谈中,市委曾萍副书记代表新余市委市政府感谢欧阳自远院士专程莅临新余开展学术讲座教育活动。曾萍副书记表示,同为江西人的欧阳院士虽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了,却仍然在为我国的月球与深空探测事业而奔忙,他对家乡充满深情,倾力支持家乡的科学文化事业,对欧阳自远院士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忠诚的爱国赤子之心深表敬佩。她强调,学校师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欧阳自远院士这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勤于学习、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献身精神,全校教职工也应有高等教育强国兴国的梦,有责任有担当去把国家高等教育办好,切实朝着建设“立德树人、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高职院校迈进。欧阳自远院士也十分感谢家乡人民的支持与厚爱,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力争做出更多的成绩回馈国家航天团队,回馈江西人民。

      会谈结束后,新余市领导、南昌理工学院及学校领导与欧阳自远院士合影留念。

欧阳自远院士简介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1935年出生于江西,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6所高校客座教授,天津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和南昌理工学院名誉校长,贵州省科协荣誉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地球化学所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64-1978年,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选场、爆炸过程模拟、防止地下水污染与综合地质效应研究,两次爆后均验证成功。为我国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1958--1993年,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93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设计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现为月球探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长期从事陨石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60多年,成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多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工信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工委个人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590多篇,专著16部,主编著作20部。培养硕士、博士与博士后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