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半月谈专题报道我院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为中国制造搭建人才基座
《半月谈》2016年第二期专题《现代学徒制:为中国制造搭建人才基座》中文章《近观现代学徒》,采访报道了我院现代学徒制学子在企业工作情况,肯定了现代学徒制“培养高技术人才”、“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的需求”,现将报道摘要如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传统师徒制的写照。历史上,师徒制保障了传统工艺技艺的薪火相传,可谓手工业时代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使职业院校代替师徒制,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主阵地。不过,单纯的职业院校培养也有脱离生产实际的弊病,于是现代师徒制诞生,在吸纳传统模式优点的基础上,以全新的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江西新余瑞晶太阳能公司生产车间,在机器轰鸣的电池片生产线上,学徒王艳丽正专注地跟着师傅王宝强,学习利用控制板对太阳能电池片的“虚印”“正负电极偏移”进行质量控制。这名来自新余市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已经在工厂见习了近半年时间。工厂专门指定“老师傅”王宝强一对一地带她,把多年的技艺和心得传授给这名学徒。
王艳丽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一项学习成果:面对全英文的流水线控制板,熟练地在不同的命令间切换。“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控制板,要处理的命令超过100个。有些英文单词不认识就得一个个翻字典查。”王艳丽说。
师傅王宝强在一旁看得很满意,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读书多的就是不一样,悟性好,普通工需要讲解七八遍的知识,她一遍就明白了,做得也更好。”
如今,像王艳丽这样拜师的徒弟越来越多,这背后是用工市场对高技术人才的渴求。
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有超过200种工业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一些领域产品档次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我国航天员可以坐着中国制造的飞船上天,与此同时人们也常为国产马桶漏水而抱怨。原因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是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
高技能人才不足,凸显产业工人培养的尴尬。一边是企业“喊渴”,不惜重金聘请技术人才,一边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落后,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错位,亟须一种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于是,现代学徒制(又称双元制)应运而生。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把传统师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其特点主要有四:一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二是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三是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四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2015年下半年,教育部公布了100多家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单位。